計畫主旨

本計畫課程命名為「中文能力與涵養」,立基於生命教育,統整學生於各領域的能力素養基礎,不僅止於語文能力的培養,更是促進「學用合一」之教學革新計畫,並以心靈成為「體」、實踐為「用」之理念,盼學生從整體生命的關懷走出獨具個人特色的職場風采。(標頭題字:吳旻軒)

2015年9月18日 星期五

【演講紀錄】09/18 張啟超教授


演講題目:亦仙亦俠亦宗師──從刺客聶隱娘談起
講者:張啟超老師
演講時間:20159181000-1200
演講地點:工一講堂


1.開場:侯孝賢的電影為何成名?

2.聶隱娘原著故事大綱
張啟超教授講演
l   時代背景:唐宋時代藩鎮軍閥(威脅朝廷)
l   隱娘為何十歲被擄學武?十歲年齡與身體條件適合練武,性格上也較不叛逆、好學。

3.背景的疑點:
l   隱娘十五歲返家,父母防備心重,又不理解女兒。
l   冰山理論:寫作中留下的空白想像空間。

4. 亦仙亦俠亦宗師:
l   亦仙:尋仙訪道、有預知能力
l   亦俠:武功高強
l   亦宗師:
l   「我奉了道,我不嫁人,我也不要有後代,武功不傳人」;「進入江湖的女人,跟風塵女子沒什麼兩樣。」即使不再使用武功,奉了道就不再回頭了。聶隱娘亦是如此,在修養造詣上深具宗師的地位。「但沉醉而去」五字顯露隱娘真性情。

5.關於「拍攝」電影
l   如何跟外國廠商募集資金?如何說服資方?
l   根據編劇說法:為了製作殺人的正當性,道姑被設定為藩鎮之亂中倖存的女子,因此厭恨藩鎮的始作俑者,因而訓練殺手為民除害。
同學聚精會神

6.觀影者的反應:
l   不願以好萊塢的風格拍片,希望觀眾一同進入想像、參與創作。
l   侯的拍片風格:
l   過去不寫劇本,憑感覺拍攝,影像大於劇本的連貫。迷戀影像的魅力,沒有對白語言也沒關係,因此常使編劇、剪接師大為頭痛。
l   觀眾可以嘗試的觀看角度:耐心欣賞影像的魅力,長鏡頭的運用及慢節奏,影像會說話,慢慢學習出鑑賞的能力。

7.林保淳〈是刺客還是俠客?〉的電影文本互文比較:
l   電影取消掉許多殺人及傳奇的故事,不吊鋼絲,最不像武俠的武俠片。
l   刪除了背棄舊主的原文,削減了不義的問題。
l   道姑從悲天憫人,轉化為具有政治使命感的角色,化身嘉誠公主,下令除去對朝廷有威脅的對象。
l   增加了田季安與聶隱娘青梅竹馬的情愫關係,產生隱娘的矛盾掙扎。
l   侯孝賢在電影當中讓聶隱娘更具人性的色彩,因此幾乎不殺人。
l   侯孝賢懷疑當時唐代,為了各種理由而隨機殺人,強調隱娘的人性關懷。
l   磨鏡少年的人物渲染,妻夫木聰的「暖男」形象。遠離政治的身分環境,居住「桃花村」,「桃花」意象鮮明。
l   青鸞舞鏡的典故,讓聶隱娘領悟嘉誠公主和親的心境,但對於整部電影的主題而言幫助不大。且沒善加利用磨鏡少年「鏡」的部分。若以磨鏡少年感化聶隱娘,可能更具教育意義。

【問題與回應】
劇情的留白是侯孝賢電影的影像魅力,比起對白、台詞、劇情來得重要,所以在電影中,常見「定格」的鏡頭,很可能是要引起讀者進一步思考這個鏡頭的意象或意義,進而產生「再創作」的可能。

Q唐傳奇的文字常給予人一種穿越時代的感覺,看了電影後,才發現有許多被刪節的部分,經過這場演講,才發現劇本中有很多細節,例如「青鸞」這個意象,也是詩歌創作中時常被運用的,是否能請老師從它的典故或是他在古典文學的意象,再加以說明?
A唐代的小說或傳其中,常能看見一種宗教的色彩,或者表現出與傳統文化、社會不同的人物形象。〈聶隱娘〉的原本的文字並不會很艱澀難懂,文字精簡,反而會給予更多想像,特別是有些字詞,會在反覆閱讀的過程中,理解其中的含義,也會開展出現代的詮釋。而唐傳奇的文字簡約,事實上也可以達成這樣的效果,然而如果翻成白話文時,似乎就定型化了它的意義,反而會失去多元詮解的空間。

Q電影中台詞的使用,會造成如何的氣氛?特別是電影中有很多文白口氣交雜、甚至出現唐代不存在的詞彙。
A從古典小說改編成電影,在使用的語言、台詞上,勢必會有忠於原著,或是要接近現代人理解的話語兩方面的拉扯,但以〈聶隱娘〉這部電影來說,可以發現對白的考證和校準似乎沒有特別去考證,不過,如果題材吸引人、引起觀眾的興趣和喜歡,事實上不會影響到他的藝術價值。

中文系張蜀蕙教授與講者交流
Q侯孝賢電影中,演員通常都用自己的聲音演出,南腔北調的聲音會讓人很容易出戲,不知道老師的看法?
A侯孝賢特別注重演員的「能量」,以展現他們自己的魅力,我想這可能是他的堅持。

Q唐代「仙」、「人」的境界不同,也在不同的唐代作品中顯現,不知道〈聶隱娘〉那種「超越時空」的人性關懷究竟為何?

A我主觀的覺得,聶隱娘並未選擇世俗對女子的要求,在文本中也可以發現他已經離開了紅塵俗世的牽絆,期望他可以走向「大愛」,因為他既「仙」亦「俠」,一方面它擁有了特殊的法術,另一方面他具有「俠」、「義」的特質,因此或許可以成為一種對社會有實質貢獻意義的人。


講者張啟超教授(左二)與主持人程克雅教授(左一)
、張蜀蕙教授(右一)及與會同學合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