計畫主旨

本計畫課程命名為「中文能力與涵養」,立基於生命教育,統整學生於各領域的能力素養基礎,不僅止於語文能力的培養,更是促進「學用合一」之教學革新計畫,並以心靈成為「體」、實踐為「用」之理念,盼學生從整體生命的關懷走出獨具個人特色的職場風采。(標頭題字:吳旻軒)

2016年3月25日 星期五

【演講紀錄】0325 安德明教授


演講紀錄
演講題目:田野作業與民族誌的書寫
演講者:安德明
演講時間:2016325
  
此次演講由中文系劉惠萍教授引言
  民間文學資料採集受到進化論及傳播論影響,轉變為科學的田野調查,也就較嚴謹、科學的民族誌報告。60年代以來,隨西方哲學思潮的變化,學術發展,傳統民族誌所標榜的田野調查的客觀性、科學性日益受到質疑,民族誌研究立場因而轉變,從文化科學到寫文化,民族誌的書寫方式日趨多樣性與個性化。

安德明教授精彩講述
  許多中國民俗學學者,最初多以自己的家鄉作為研究對象,優勢是許多故是從小耳聞,再熟悉不過,但正因為熟悉卻也帶來缺點,容易忽略細節。

  田野作業與民族誌的研究方法之一參與觀察法,至今仍是人類學、民俗學的核心方法論,重點為切近「局內人」的觀點,透過融入當地民眾進而了解他們的觀點及想法。另一種為訪談法,可以找族群中對文化研究較有興趣的對象進行訪談,因文化分佈具有不均的性質,有些人相對於其他人對文化更為敏感,使民族誌工作者能更深入闡釋當中內涵。

  民族誌報告書寫須注意下列問題:1.想展示什麼? 2.如何展示? 3.倫理問題(當地人的隱私) 4.當地人對大眾所理解的迷信、落後現象得謹慎心理 5.情感因素和學術理性的協調與平衡。從蒐集材料到科學的民族誌,再到對研究方法的不斷反思,民族誌處於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。



提問:

與會同學認真聆聽、筆記
Q1:如何與受訪者保持良好關係,然而又能保有自己的生活?
A1:保持一種自然的態度,把受訪者當家人或朋友看待,與其自然相處。

Q2:操作採訪機器時,要如何使受訪者接受,或不令人感到彆扭而影響回答?
A2:或許可先暗自錄音,待採錄結束後,徵詢受訪人意見,解釋未告而錄的緣由,是因怕機器在側而感到緊張。若受訪人不同意,則將檔案刪掉。



會後,安德明教授(左二)與中文系張蜀蕙教授(左一)、
程克雅教授(右一)、王人弘老師(右二)合影。